以前,吾日三省吾身:不忠,不信,不习乎?
最近,“今天,我阳了吗”的日常三问,显然成功占据了许多人的精神状态。
那么,第一轮冲击到底什么时候来?
昨天全网刷屏的一张图,或许,给了我们一个答案。
北京、河北首当其冲。
河南紧随其后。大范围地方的12月底,1月初的时间节点,与多位专家研判的一个多月或达到感染高峰,基本吻合。
预测终究是预测,因为各种突发和变动,可能不够准确。
但这个曾在我国台湾、香港等地区得到验证的大数据感染峰值,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于是,看着自己所在地方即将到来的高峰,评论区又吵得不可开交了。
有人慌了,觉得放开太过突然。
有人淡定,认为放开不过大势所趋。
预料之中的,无论怎样的结局,都会有人满意,有人不满意。
毕竟站在不同的位置上,人性也向来如此。
但石家庄家教团队同时也注意到,一个荒谬而错误的认知,正在全国范围内蔓延:
“早阳早享受”?
“要阳早阳”?
“早阳早好,不耽误过年”?
你永远无法想象,在无知面前,人类的想法可以多么疯狂。
一些人深信阳过就自由了,就能“一阳永益”。
于是,鼓动身边人“早阳早好”,甚至口罩不戴,主动找感染。
能阳尽阳,能早尽早?
不得不说,这个想法实在太天真,太害人害己了。
我为什么劝你能不感染就不感染?能晚感染就晚感染?
首先,病毒虽没那么可怕了,但难受是真的。
河南郑州,田先生高烧到了39.2℃。
吃了退烧药就躺在床上休息,没想到掀起被子,看见直冒烟。
北京一男子,感染后发烧40度,直接在床上印出了一个人形汗印。
免疫系统和病毒大作战时,还会伴随浑身酸疼。
12月12号,体操冠军杨威,也在社交平台公开了自己感染的现状。
高烧40度,躺在穿上看起来十分虚弱。
作为体操运动员,可以想象他的身体素质有多好了。
但病毒的随机性很强,体质差异很大。
所以即使年轻、身体素质好,也不能无所顾忌,把“早阳早好”奉为真理。
其次,新冠不是水痘,一次对抗,就能一直免疫。
没有人一辈子只感冒一次,就像目前谁也无法确定,一辈子只感染一次新冠。
感染奥密克戎后,人体的免疫力能起到一定保护作用。
3—6个月内,二次感染的概率很小。
钟南山院士表示,根据国外数据,八成的人,长时间内不会重复感染。
但概率小,不代表就是0。更不是,鼓励大家去感染。
毕竟,谁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另外20%,谁也不知道,奥密克戎会在什么时候就变异出新的亚分支。
所谓“早阳早免疫”,完全没有科学依据。
绝不能成为我们放松防护,放纵狂欢的理由。
最后,更需要注意的一点,一旦发生大规模集中爆发,我们的医疗系统将不堪重负。
“早阳早好”的错误认知,是很容易扰乱基本形成的防疫系统的。
武汉、北京等多地发热门诊前的人山人海,我们已经见识过了。
一个有最长经验的城市,一个汇集最顶端医疗的城市,都尚且如此。
全国范围内,若是一下子大量阳性出现,后果将怎样,我们不敢设想。
三年严防死守,考虑多方因素,我们逐渐放开了,但不是躺平。
更不是一些“憋疯“的人,放弃社交距离,到处放纵的借口。
每个人都保护好自己,该打疫苗的打疫苗,该戴口罩就戴好口罩。
能晚阳,就晚阳,是对别人负责,也是对自己的负责。
时间真的流逝地飞快,转眼,距离春节仅一月有余。今年过年,必然是我们度过疫情难关的关键时期。
行程卡的取消,“新十条”的发布。
都让“回家过年”,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了一份希望与期待。
目前,多地的春节返乡新规定也已出台。
山西,取消第一落点管控,交通场站、公路卡口疫情防控检查站点不再设立。
广东广州,返穗人员不再开展落地检。
上海,来沪不满五天,也不再限制进入相关公共场所。
作为个人,这个时候我们更需加强自我管理。
不能掉链子,不能让“早阳早好,不耽误过年”这种荒谬的认知,愈演愈烈。
关于对抗病毒和疫情,我一直深信:我们的信心建立在团结和爱上,从不是建立在无知和自大上。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