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杜富国走进机场安检通道的时候,他半转身挥了一下胳膊。
其实他挥别的并不是我们目送的方向。
他看不见,却知道那是一个告别的时刻。
他在尽最大的可能“照顾”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如他所说,“我就是一个正常人,只不过换了一种生活方式而已。”
从机场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回忆这些天和富国的相处。当我想起他的时候,我想起的不是一个英雄,而是同一个队列里的战友,一个让人时常惦念的朋友,一个兄弟。
中国人民大学邀请杜富国给2022级新生分享他的故事。9月9日晚上,学校派我和十多位有过参军经历的老师同学去首都机场迎接富国。
刚见到他的时候,大家都有些沉默,我们不知道第一句招呼该怎么打,甚至忘记了来前准备好的鲜花。
当面对面见到他的时候,才真正意识到四年前的那场重创如此真切地作用在了一个年轻人的身上。心里有一种突然降临的悲伤。
同时失去双眼和双手,我无法想象一个年轻人该如何承受如此大的绝望。
2018年10月11日,那时他还不到27岁,刚刚完婚,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年纪,他还没来得及像一个普通人一样去经营人生。
“富国班长,人民大学欢迎你啊,学校让我们这些从部队退役的老师和同学来机场接你。”
富国不停地说着“谢谢,谢谢你们……”
或许他已经经历过多次这样的场合,他能感受到对方的不知所措,他努力着让氛围回归日常,回归到老朋友见面,或者是网友见面。
在回来的车上,我试着几次紧闭双眼体会富国所经历的伤痛片段。当我睁开眼睛的时候,一切想象出的绝望都瞬间消失,我想象不出一个人将如何面对这漫漫长夜。
富国这次在人民大学分享的主题是“浴火重生”,不是他一个人讲故事,而是一个集体,有他的父母,他的战友,他的老师,还有受他影响参军的学生,从外地赶来。
我想这应该是支撑他“重生”的“必要条件”吧,在漫漫长夜里他并不是单兵掘进的孤勇者,有一束束光照在了他的身上。
他说:“你们就是我的眼,你们就是我的手。”
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他的战友跟我说过一个细节,让我找到了富国“重生”的起点。
那是在杜富国负伤后的第38天,医生和部队领导决定告诉他全部的伤情,不再回避他永远失去双眼的事实。
当时还靠在床头有说有笑的杜富国瞬间沉默了,没有人敢打破病房里的安静,甚至他们已经准备好了几套“方案”,心理医生已经等候在门口。
许久之后,杜富国缓缓地说出一句话:“我知道了,请大家给我一点儿时间。”
我想那一刻,他人生的“雷场”才算真正铺开。
我无法想象那种无边的绝望,那之后会有多少个不眠之夜。
半个月后,富国作了一个自问自答。
——“一个战士在战场上倒下去,他还活着,应该怎么对待他?”
—— “不要管他,也不要扶他,让他自己站起来!”
他排掉了人生“雷场”上那颗最险恶的雷。
有一个新入学的同学说:“我们刚刚走进大学,被称为新生,看到今天站起来的杜富国,我才理解什么是‘新生’,像他那样浴火重生,一个倒下的战士重新站起来,才是真正的‘新生’!”
有人说,“所有的坚强都是温柔生的茧”,我在富国身上理解了这句话。
军人的坚强除了来自他身份赋予的使命,还有他对自己所守护的人的温柔。
我不知道他是如何挺过病房里那一个个独自度过的夜晚,我想他一定在想爸爸妈妈,在想他的爱人,在想他的弟弟妹妹,在想他的战友,还有远方无数惦念他的人,他一定在想如何让自己不辜负。
他或许想到了一个答案:不辜负,就是最好的温柔。
这些天在和富国聊天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他的聪明、谦逊、善解人意,他还很幽默,和战友、家人视频聊天的时候,他还时常开点小玩笑。和他讲起一些网络段子和热梗,他也会跟你一起笑。
他真的是一个特别特别好的人。
一个值得交的朋友,一个靠谱的兄弟,一个可托付的战友,一个坚强又温柔的人。
9月14日晚,一位从人民大学毕业的学生(退役大学生士兵)赶到富国所住的宾馆看望他,他说他代表家人给富国送一束花。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